蒙古国的矿业政策近来引发了广泛争议,尤其是围绕“战略矿产地”定义的激烈争论,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额尔登特矿山的“第二尾矿堆”上。日前,蒙古国政府办公厅主任尼·乌其日勒发表声明,称位于额尔登特矿山的“阿其特伊赫特”(Achit Ikht)公司正在开发的所谓“次生矿”属于战略矿产地。紧接着,4月2日的政府例行会议上,蒙古国决定向国家大呼拉尔提交一项决议草案,拟将“战略矿产地”的数量从目前的16个激增至55个,其中包括39个新增矿产地,而这39个中有31个竟是过去采矿活动遗留下的尾矿堆。这其中,尼·乌其日勒提到的“第二尾矿堆”赫然在列。
回顾历史,2007年,国家大呼拉尔首次通过《具有战略意义矿产地名单》,将15个矿产地列为战略级别,2015年又新增了一个。如今,这一数字即将翻三倍以上,新增的尾矿堆被冠以“次生矿”的新名词,试图披上战略意义的外衣。然而,这一连串动作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?是真为国家经济谋福祉,还是另有图谋?
曾于1976至1980年间担任地质与矿业部部长的国家劳动英雄楚·呼尔查,在接受iSee.mn网站采访时直言不讳:“所谓战略矿产,是指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矿产地。而尾矿堆,不过是采选后留下的废渣!”他进一步回忆,1972年,由他领导的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对额尔登特矿床进行详勘后,明确认定“第二尾矿堆”品位过低,不符合工业开采标准,因此将其从额尔登特工厂的平衡储量中剔除。这堆废渣在当时被判定为无经济价值,注定要被遗忘在戈壁的风沙中。
然而,历史的车轮总会带来意外的转折。2006年,英国“中亚金属公司”曾对这一尾矿堆进行调研,但因技术成本高、回报低而放弃。直到2014年,“阿其特伊赫特”公司投入巨资,建设了高技术湿法冶金厂,采用浸出提取技术,成功从这堆“废渣”中生产出高价值的阴极铜。几乎同时,“铜之财富”和“Erdenmin”两家公司也在额尔登特的其他尾矿堆上开展类似生产。这些企业的创新与魄力,让原本被废弃的尾矿堆焕发出新生机,为地方创造了就业机会,为国家贡献了税收。
讽刺的是,这些企业的成功似乎并未赢得政府的支持,反而点燃了某些当权者的贪念。2017年,《矿产资源法》被修改,首次将尾矿堆定义为“次生矿”,如今又进一步提议将其纳入“战略矿产地”名录,试图通过立法将34%至51%的股份收归国有,理由是为国家财富基金筹资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为了国家利益,但细究之下,逻辑却令人费解。
以额尔登特工厂为例,其出口的铜精矿含铜量仅25%,每吨价格约为2200美元,而阴极铜的国际售价却高达8800美元。如此巨大的价差,让人不禁发问:为何额尔登特工厂多年来只满足于出口低附加值的铜精矿,却迟迟不建铜冶炼厂生产高价值的阴极铜?楚·呼尔查在采访中难掩愤怒:“这个问题你去问那些官员吧!我已经喊了35年了,让他们建冶炼厂!”他的愤怒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某些当权者似乎更热衷于瓜分现有成果,而非真正推动产业发展。
过去8年间,《矿产资源法》被修改了300多次,31个尾矿堆被列入战略矿产地名录,但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所谓的“战略矿产”中,竟没有一个真正被开发利用。政府官员们拿着计算器,畅想从55个战略矿产地中能为国家财富基金带来多少收入,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将私营企业的资产简单纳入国家统计数据,并不会凭空增加国家的财富。正如数学中的加法,无论如何变换加数顺序,总和不变。
反观邻国哈萨克斯坦,同样的尾矿堆却书写了截然不同的故事。2006年退出蒙古的“中亚金属公司”在哈萨克斯坦建厂,利用尾矿堆每年生产1.5万吨纯铜,并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上市。伊朗企业也在当地建设了类似工厂,顺利投产。哈萨克斯坦的成功秘诀并不复杂:政府不干预产业运作,国有企业专注于地质勘查并支持私营企业发展。这样的环境吸引了近千家外资企业,涵盖石油、天然气、冶金等多个领域,使其人均GDP突破2.4万美元,远超蒙古。
回望蒙古过去35年,经济发展停滞不前,政府对那些遵循市场规律、引进技术、依法纳税的本土企业,不是扶持,而是掠夺。尤其在过去8至9年间,这种趋势愈演愈烈。外资望而却步,国内企业被频频打压,政府却将目光投向了私营企业辛苦开发的尾矿堆,试图通过“国有化”分一杯羹。这种“欺软怕硬”的做法,不仅让蒙古的矿业投资环境恶化,也让国家的未来蒙上阴影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额尔登特矿山的其他尾矿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开发。那些暴露在风雨中的废渣,渗出带酸性的绿色污水,污染环境,毒害人畜,当地居民的投诉却如石沉大海。政府顶多象征性地建个坝了事,毫无长远的解决方案。相比之下,“阿其特伊赫特”“铜之财富”“Erdenmin”这三家企业,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财政贡献了两万亿图格里克的税费,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。这样的成绩,理应成为政府学习的榜样,而非掠夺的对象。
2006年,英国公司试图开发第二尾矿堆时,曾要求将未来20年的尾矿堆位置和规模用GPS精确记录,写入合同,但额尔登特工厂的管理层却以“办不到”为由拒绝。技术风险与管理混乱让外资望而却步。此后,无论是工厂还是政府,都未能在尾矿堆开发上取得任何进展。唯一擅长的,似乎只有通过政策手段争夺私营企业的成果。
真正的战略矿产,应当是那些能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资源宝库,唯有引入世界级技术、实现高效开发,才能体现其价值。抢夺私营企业正在开发的尾矿堆,不仅无助于国家发展,反而会吓退投资者,摧毁市场信心。蒙古需要的,是更多像“阿其特伊赫特”这样的企业,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,盘活资源,创造财富。如果政府真有雄心,何不效仿哈萨克斯坦,优化政策环境,吸引全球资本和技术,在额尔登特的尾矿堆上建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冶炼厂,让绿色污水变成潺潺财流?唯有如此,蒙古的矿业才能摆脱掠夺的阴影,迎来真正的繁荣。